1.绪论(一)

免费

2.绪论(二)

会员

3.绪论(三)

会员

4.绪论(四)

会员

5.绪论(五)

会员

6.全身望诊(一)

会员

7.全身望诊(二)

会员

8.全身望诊(三)

会员

9.全身望诊(四)

会员

10.全身望诊(五)

会员

011.全身望诊(六)

会员

012.全身望诊(七)

会员

013.全身望诊(八)

会员

014.全身望诊(九)

会员

015.全身望诊(十)

会员

016.全身望诊(十一)

会员

017.局部望诊(一)

会员

018.局部望诊(二)

会员

019.局部望诊(三)

会员

020.局部望诊(四)

会员

021.舌诊(一)

会员

022.舌诊(二)

会员

023.舌诊(三)

会员

024.舌诊(四)

会员

025.舌诊(五)

会员

026.舌诊(六)

会员

027.舌诊(七)

会员

028.舌诊(八)

会员

029.舌诊(九)

会员

030.望小儿指纹

会员

031.听声音(一)

会员

032.听声音(二)

会员

033.听声音(三)

会员

034.听声音(四)

会员

035.听声音(五)

会员

036.听声音(六)

会员

037.嗅气味

会员

038.问诊的意义和方法

会员

039.问诊的内容(一)

会员

040.问诊的内容(二)

会员

041.问现在症(一)

会员

042.问现在症(二)

会员

043.问现在症(三)

会员

044.问现在症(四)

会员

045.问现在症(五)

会员

046.问现在症(六)

会员

047.问现在症(七)

会员

048.问现在症(八)

会员

049.问现在症(九)

会员

050.问现在症(十)

会员

051.问现在症(十一)

会员

052.问现在症(十二)

会员

053.问现在症(十三)

会员

054.问现在症(十四)

会员

055.问现在症(十五)

会员

056.问现在症(十六)

会员

057.问现在症(十七)

会员

058.脉诊(一)

会员

059.脉诊(二)

会员

060.脉诊(三)

会员

061.脉诊(四)

会员

062.脉诊(五)

会员

063.脉诊(六)

会员

064.脉诊(七)

会员

065.脉诊(八)

会员

066.脉诊(九)

会员

067.脉诊(十)

会员

068.脉诊(十一)

会员

069.脉诊(十二)

会员

070.脉诊(十三)

会员

071.脉诊(十四)

会员

072.脉诊(十五)

会员

073.脉诊(十六)

会员

074.八纲基本证(一)

会员

075.八纲基本证(二)

会员

076.八纲基本证(三)

会员

077.八纲基本证(四)

会员

078.八纲基本证(五)

会员

079.八纲基本证(六)

会员

080.八纲证之间的关系(一)

会员

081.八纲证之间的关系(二)

会员

082.八纲证之间的关系(三)

会员

083.六淫辨证(一)

会员

084.六淫辨证(二)

会员

085.阴阳虚损辨证(一)

会员

086.气血辨证(一)

会员

087.气血辨证(二)

会员

088.气血辨证(三)

会员

089.气血辨证(四)

会员

090.气血辨证(五)

会员

091.气血辨证(六)

会员

092.气血辨证(七)

会员

093.津液辨证(一)

会员

094.津液辨证(二)

会员

095.津液辨证(三)

会员

096.心与小肠病辨证(一)

会员

097.心与小肠病辨证(二)

会员

098.心与小肠病辨证(三)

会员

099.心与小肠病辨证(四)

会员

100.心与小肠病辨证(五)

会员

101.心与小肠病辨证(六)

会员

102.心与小肠病辨证(七)

会员

103.肺与大肠病辨证(一)

会员

104.肺与大肠病辨证(二)

会员

105.肺与大肠病辨证(三)

会员

106.肺与大肠病辨证(四)

会员

107.肺与大肠病辨证(五)

会员

108.肺与大肠病辨证(六)

会员

109.脾与胃病辨证(一)

会员

110.脾与胃病辨证(二)

会员

111.脾与胃病辨证(三)

会员

112.脾与胃病辨证(四)

会员

113.肝与胆病辨证(一)

会员

114.肝与胆病辨证(二)

会员

115.肝与胆病辨证(三)

会员

116.肝与胆病辨证(四)

会员

117.肾与膀胱病辨证(一)

会员

118.肾与膀胱病辨证(二)

会员

119.肾与膀胱病辨证(三)

会员

120.脏腑兼病辨证(一)

会员

121.脏腑兼病辨证(二)

会员

122.脏腑兼病辨证(三)

会员

123.脏腑兼病辨证(四)

会员
中医诊断学-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
3360人收藏
131.6万次播放
2021-11-25 20:05:00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李灿东,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