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证”的是与非--心悸气短嗜睡案

加入书架

已在书架
梁某,女性,69岁。1977年开始反复出现胸闷、心悸,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风湿性心脏辦膜病,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行“瓣膜扩张术”。30余年来胸闷、心悸、气促、肢肿时有反复。1997年行主动脉瓣膜及二尖瓣置换术。1个月前胸闷、心悸加重,上二楼即感气促、疲倦欲寐。于2010年3月4日收入我院治疗。入院时见:患者疲倦欲寐,时有胸闷,活动后气促,纳眠一般,二便调。查体:T:36.0℃,P:45次/分,R:20次/分,BP:110/70mmHg。叩诊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50次/分,房颤征。入院第二天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平均心室率53bpm,最小33bpm。黄师查房时患者诉胸闷、心悸,动则汗出,颜面微肿,舌淡暗,苔薄白,脉结。即予桂枝加附子汤温振心阳,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熟附子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内服。
服上方1剂后患者汗出止,胸闷、心悸略减,但疲倦欲寐。黄师再次查房,见其汗出已止。“但欲寐”,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处方:麻黄15克(先煎),熟附子24克,细辛15克,炙甘草15克。水煎内服,共2剂。患者服上方2剂后即感精神振奋,胸闷、心悸大减。查体:心率波动于65~70次/分。患者要求出院,嘱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
按:桂枝加附子汤可温振心阳,但辨证眼目为阳虚漏汗,以阳虚汗出兼见心阳不振者效佳。本案患者服桂枝加附子汤后汗出已止,再更用他方。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原方针对少阴病表证,以温阳解表。而少阴病为何?其典型脉证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281条)。既冠以少阴病之名,故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亦可有但欲寐也。所谓但欲寐,是倦怠嗜睡,神疲萎靡。而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疲倦欲寐、脉沉缓或沉迟,正合本方证。对缓慢型心律失常,西药一般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但效果不佳。本方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较西医具有一定的优势。(整理者:阳者,人体机能也,凡阳虚者,诸如血压低、基础体温低、心率慢、消化不良、清涕自出、阳不敛阴之自汗等等,皆是其征也,于对证方中加入桂、附,皆有良效、捷效。)
药理研究证明:麻黄既能兴奋中枢神经,还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作用,故内服麻黄制剂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且作用和缓而持久;附子、细辛有显著强心作用,使心肌功能加强、提高心率,改善窦房结及房室传导的作用,故在临床上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基础方,详细辨证,随症加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且作用持久。
或问:“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否少阴篇凡言“少阴病”必有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有寒化、热化,寒化又有四逆各方。如何看待?师曰:六病(经)“之为病”皆是言其大率也。后世多称之为“提纲”。非仲景原意,仲景只是以之举其要而已,如少阴病以寒化为主,“脉微细,但欲寐”是指少阴寒化也。如“太阳之为病”是指麻黄汤证、桂枝汤证而言。“阳明之为病”是指正阳阳明而言,不及阳明中风、中寒等。余皆如此,不能以“提纲”视之。而少阴寒化证麻辛附子汤与四逆类各方,前者原为“反发热”之少阴寒化兼表证而设,后者虽有踡卧,但有吐、利、肢厥、汗出等证,非麻黄所宜。是以麻辛附子汤虽能振奋沉阳,但原意本为解表。现代用之以止痛、兴阳等,均是扩展其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