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土茯苓 [tǔ fú líng]
始载于
《本草纲目》
别名
冷饭团、硬饭头、红土苓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药材简介

土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功效。主治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痈肿疮毒。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

用法用量
土茯苓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60克。
土茯苓外用时适量。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肝肾阴亏者慎服。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1.《万氏家抄方》:“不犯铁器。”

2.《纲目》:“服时忌茶。”

3.《本草从新》:“肝肾阴亏者勿服。”

应用
应用

1、治梅毒,可单用本品水煎服,如土草薛汤(《景岳全书》),也可与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同用;若因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常与薏苡仁、防风、木瓜等配伍治之,如搜风解毒汤(《本草纲目》)。


2、治疗热淋,常与木通、篇蓄、蒲公英、车前子同用;治疗阴痒带下,单用本品水煎服(《滇南本草》);治湿热皮肤瘙痒,可与生地、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茵陈等配伍。


3、治疗痈疮红肿溃烂,以本品研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治疗瘰疬溃烂,将本品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积德堂经验方》),亦常与苍术、黄柏、苦参等药配伍同用。

 

相关配伍
土茯苓配萆薢
土茯苓擅长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萆薢擅长祛风除痹,利湿化浊。
两药配伍,可以解毒通淋,祛风除湿,适用于小便次数增多、小便不尽感、疼痛,尿液浑浊如白色浆液,风湿热邪引起的关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或者湿邪为主导致的筋骨疼痛,关节屈伸受限。
土茯苓配白鲜皮
土茯苓味甘、性平,能解毒,淡渗利湿;白鲜皮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增强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皮肤湿疹湿疮,风疹瘙痒。
土茯苓配生地黄
土茯苓擅长解毒,又可以清热,利湿通络;生地黄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
两药配伍,可以起到凉血解毒,润燥止痒的功效,适用于血虚风燥所导致的皮肤瘙痒。
土萆薢汤
药物组成:土茯苓。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通利关节。适用于梅毒的各种皮肤病变,外形与杨梅相似,颈部淋巴结结核肿痛,治疗毒邪内侵导致气血凝滞而形成的皮肤肿胀溃烂,筋骨痉挛疼痛。
搜风解毒汤
药物组成:土茯苓、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通、木瓜、白鲜皮、皂角子。
功能与主治:解毒除湿,通络止痛。适用于梅毒侵犯骨髓,关节,或者流窜脏腑,症见皮肤结节、红肿,筋骨疼痛等。
风湿圣药胶囊
药物组成:土茯苓、黄柏、威灵仙、羌活、独活、防风、防己、青风藤、穿山龙、蚕砂、绵萆薢、桃仁、红花、当归、人参、玉竹、桂枝、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散风通络。用于风湿热邪以及瘀血阻滞所导致的痹病,症见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肢体困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未变形者)见上述证候者。
乙肝解毒胶囊
药物组成:贯众、土茯苓、黄芩、胡黄连、黄柏、大黄、草河车、黑矾。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导致的肝区疼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量少色黄;乙型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湿毒清胶囊
药物组成:地黄、当归、苦参、白鲜皮、土茯苓、黄芩、丹参、蝉蜕、甘草。
功能与主治:养血润肤,祛风止痒。用于血虚风燥所导致的瘙痒,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症见上述证候者。
炮制
现代炮制

未切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古法炮制

《中药大辞典》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