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莱菔子 [Lái Fú Zǐ]
始载于
《日华子本草》
别名
萝卜子、芦菔子、萝白子、菜头子
性味归经
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药材简介

莱菔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莱菔属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效。主治食积气滞,咳喘痰多,胸闷食少。

用法用量
莱菔子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5~12克。
可入丸、散剂,宜炒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用于吐风痰时,适合生用。用于消化食积、降气化痰时,适合炒用。
注意事项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应用
应用

1.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吞酸,常与山楂、神曲、陈皮同用,如保和丸(《丹溪心法》);若再配白术,可攻补兼施,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如大安丸(《丹溪心法》)。

 

2.治咳喘痰壅,胸闷兼食积者,与白芥子、苏子同用。

 

相关配伍
莱菔子配木香
莱菔子味辛、甘,性平,能消食化积,行气除胀;木香性辛善于行散,味苦善于降泄,擅长通行脾、胃、大肠瘀滞的气机,既擅长行气止痛、治疗泻痢里急后重,又善于健脾消食。
两药配伍,入脾、胃、大肠经,增强消食化积、行气除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食积气滞引起的胃脘痞满胀痛、反酸、嗳气、腹胀肠鸣、频繁放屁等。
莱菔子配半夏
莱菔子性平,味辛、甘,入脾、胃、肺经,善于利气而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半夏性温,味辛、苦,主入脾、胃经,善于燥湿化痰、和胃消痞、降逆止呕。
两药合用,能消食化痰、降气除痞,适用于治疗饮食积滞引起的腹胀、食欲下降、胃中气体上冲咽喉发出声响、反酸,胸腹部胀满、憋闷、疼痛及痰浊壅塞气机上逆、咳嗽气喘等症状。
褐圆子
药物组成:莱菔子、蓬莪术、胡椒。
功能与主治:和胃消积,行气除胀。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规律、无节制引起的腹胀、积食。
三子养亲汤
药物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能与主治:温肺化痰,降气消食。适用于痰壅气逆食滞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呃逆,胸部满闷,食欲下降,不易消化。
莱菔子煎
药物组成:莱菔子、桃仁、杏仁、蜜酥、饧。
功能与主治: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咳嗽痰多,喘息,咳唾脓血。
健儿消食口服液
药物组成:黄芪、白术(麸炒)、陈皮、麦冬、黄芩、山楂(炒)、莱菔子(炒)。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用于治疗小儿饮食无规律、无节制损伤脾胃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不调,甚至厌食恶食等。
焦楂化滞丸
药物组成:山楂(炒焦)、牵牛子(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菜菔子(炒)。
功能与主治:消食宽中,理气消胀。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肠胃不和、气滞不舒、腹部胀闷。
消食化痰丸
药物组成:半夏(制)、苦杏仁(炒)、橘红、山楂(炒)、葛根、莱菔子(炒)、制天南星(制)、青皮(炒)、紫苏子(炒)、六神曲(炒)。
功能与主治:顺气降逆,消食化痰。用于治疗积食不、胸膈胀闷、咳嗽痰多、饮食减少。
炮制
现代炮制

炮制方法:

1.莱菔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质酥脆,断面浅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即可。用时捣碎。

炮制作用:

1.莱菔子:味甘、辛,性平。归肺、脾、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的功能。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莱子的炮制是生升熟降的典型例子,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2.炒莱菔子:变升为降,如《逢原》所说“生能升,熟能降;生则吐风痰,熟则定痰嗽,皆利气之效”。主要是改变了涌吐痰涎的副作用,既缓和了药性,又利于粉碎和煎出。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喘咳嗽。

 

古法炮制

《中国药典》

莱菔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炒莱菔子:取净莱菔子,照清炒法炒至微鼓起。用时捣碎。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