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猪苓 [zhū línɡ]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朱苓,豕零、猳猪屎、豕橐、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
利水渗湿。
药材简介

猪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消肿,渗湿的功效。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等。

用法用量
猪苓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或入丸、散;或制成针剂使用。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利水之功较强,内无水湿及小便过多者忌用。

应用
应用

1.治妊娠自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

 

2.治妊娠小便不通,脐下硬痛:猪苓、木通、桑根白皮(锉)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人灯心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普济方》猪苓汤)

 

3.治肝硬化腹水:鲤鱼一条(重500-2000g),猪苓、大腹皮、防己、泽泻各9g。剖开鱼腹,除掉内脏,洗净。将以上四味药研末装入鱼腹内,煮熟,去药渣,食鱼喝汤。(《中国药用真菌》)

 

4.治小便赤少,大便溏泄: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腹调服。(《圣济总录》猪苓汤)

 

5.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热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

 

6.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末,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人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未间冷酒下。(《济生方》猪苓丸)

 

7.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

 

8.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猪苓散)

 

相关配伍
猪苓配白术
猪苓擅长利水渗湿,白术擅长益气健脾燥湿。
两药合用,有健脾益气,渗湿利水的功效,用于治疗水湿偏盛、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所引起的泻下稀水、尿少,身体困倦、不欲饮食等。
猪苓配大腹皮
猪苓擅长利水渗湿,大腹皮擅长下气行水。
两药合用,有利水除胀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
五苓散
药物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症状表现为小便不利,头痛身体轻微发热,心烦口渴想要喝水,甚至喝水后立刻呕吐。
或者肚脐以下跳动不宁,口中口水多或呕出口水、唾沫,头目眩晕;或者短气而咳;或者水肿、腹泻。舌苔白。
猪苓汤
药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功能与主治:利水,养阴,清热。适用于水热互结证,症状表现为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想要喝水,或者心烦睡不着,或者有咳嗽、呕吐恶心、水泻样便,舌红苔白或微黄。
也适用于血淋证,表现为小便淋沥疼痛,点滴难岀,小腹满痛等。
肾炎灵胶囊
药物组成:猪苓、茯苓、车前子(盐炒)、赤芍、栀子、大蓟、小蓟、地榆、马齿苋、茜草、当归、川芎、旱莲草、女贞子、狗脊(烫)、地黄、山药。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滋阴补肾。用于下焦湿热、热迫血行、肾阴不足所致的浮肿、腰痛、尿频、尿血;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水肿,小便不通畅,臌胀
鲤鱼1条(重约250~500克),玉米须、赤小豆各30克,冬瓜皮、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陈皮6克,葱、姜适量。
将鲤鱼去鳞及内脏,洗净,放入砂锅内,加入玉米须、赤小豆、冬瓜皮、茯苓、猪苓、泽泻、陈皮、葱、姜,加入适量的水,小火炖至鱼烂熟,食鱼饮汤。
炮制
现代炮制

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采得,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麻叶对蒸一日,出,去升麻叶令净,晒干用。 《中药大辞典》 洗净泥砂,润软切片,晾干。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