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茵陈 [yīn chén]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绵茵陈、茵陈蒿、白蒿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药材简介

茵陈,中药名。为菊科艾属植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主治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用法用量
茵陈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应用
应用

1.《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相关配伍
茵陈配附子
茵陈味苦能降泄体内逆气,有清热祛湿的功效,是临床治疗黄疸的常用药物;附子大辛大热,善于温肾暖脾。
二药配用,茵陈在利湿退黄的功效基础上加上附子的温热性质,可以温阳祛寒,治疗寒湿黄疸。
适用于阴黄,症状表现为面黄晦暗、胸痞脘胀、易疲劳、怕冷、大便不成形等。
茵陈配大黄
茵陈味苦而性凉,善于清热利湿, 利胆退黄,为临床退黄重要的常用药;大黄味苦性寒,善于泻火通便。
二药配用,可使湿热从大小便排岀,并且能加强清热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黄疸初起、热重于湿的症状。
茵陈配泽泻
茵陈擅长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泽泻则可以利水渗湿。
二药合用,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并且使利水的功效增强,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并且合并有小便排出困难的症状。
茵陈蒿汤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治疗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只有头面汗出、口渴想喝水、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量少而颜色黄、大便不爽或秘结等病症。
茵陈五苓散
药物组成:茵陈、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能与主治:利湿退黄。适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排出不畅等病症。
茵陈四逆汤
药物组成:甘草、茵陈、干姜、附子
功能与主治:温里助阳,利湿退黄。适用于治疗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部畏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易疲倦、饮食减少、口不渴或喜喝热饮、大便不成形等病症。
茵莲清肝合剂
药物组成:茵陈、柴胡、郁金、板蓝根、绵马贯众、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重楼、茯苓、广藿香、砂仁、佩兰、白芍(炒)、当归、丹参、红花、泽兰、琥珀。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湿和胃,舒肝活血。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腹部胀痛或刺痛、口苦、尿黄、 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病毒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黄疸肝炎丸
药物组成:滇柴胡、茵陈、炒栀子、青叶胆、醋延胡索、郁金(醋炙)、醋香附、麸炒枳壳、槟榔、青皮、佛手、酒白芍、甘草。
功能与主治:舒肝理气,利胆退黄。用于肝气不舒、湿热蕴结于体内所致的黄疸,症见皮肤发黄、胸部和胁肋部胀痛、小便量少且颜色深黄;急性肝炎、胆囊炎见上述证候者。
炮制
现代炮制

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 凡修事,采得,阴干,去根,细剉用。 勿令犯火。 《中国药典》 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