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饴糖 [yí táng]
始载于
《名医别录》
别名
饧,胶饴,饧糖,软糖、台糖、麦芽糖
性味归经
甘,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药材简介

饴糖,中药名。为用高梁、米、大麦、小麦、粟玉米等含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具有补虚温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里急腹痛,肺虚咳嗽,干咳无痰等。

用法用量

入汤剂须烊化服,每次15~20g。

注意事项

能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等证,均需慎用。

应用
应用

1.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2.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气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3.治卒得咳嗽: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补缺肘后方》)

 

4.治伤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顿服之。(《食疗本草》)

 

5.治咸哮喘嗽:胶饴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本经逢原》)

 

6.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蒸化,乘热缓缓呷之。(《本草汇言》)

 

7.治大便干结不通:饴糖拈成指头大,用香油涂拌绿矾末,塞谷道内。(《本草汇言》)

 

8.治胎坠不安:饴糖五钱,以砂仁泡汤化服。(《本草汇言》)

 

9.治诸鱼骨哽在喉中:饴糖不拘多少,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又渐作大丸,再吞。(《圣济总录》饴糖丸)

 

10.治误吞银环及钗者: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古今录验方》)

 

11.治误吞稻芒:白饧频食。(《简便单方》)12、服药过剂闷乱者:饴糖食之。(《千金方》)

 

相关配伍

1.用于中气不足,气短乏力、纳食减少等症,常与黄芪、党参、炙甘草、大枣等补中益气药同用。

 

2.用于虚寒腹痛,喜温喜按,得食则痛减等症,常配伍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同用,如《伤寒论》小建中汤。如气虚较重者可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血虚较重可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又如《金匮要略》大建中汤,即以本品配蜀椒、干姜、人参,治胸腹大寒作痛。

 

3.用于肺虚咳嗽、气短作喘、干咳无痰之证,可以单用本品,也可配杏仁、百部等止咳平喘药同用。
此外,单服饴糖可治中草乌、川乌、附子毒;也可用于粘裹异物,如误吞稻芒、鱼骨等。

炮制
现代炮制

1.饴糖 将米或其他富含淀粉的可食物质碾碎,加适量水拌匀,放置片刻,待水分吸收后上甑,分层铺匀,每铺一层待有蒸汽上升后再铺第二层,约历半小时加满,再蒸40分钟出锅,拌人麦芽(7%),保持50℃以上发酵,发酵完全后(约需3小时),移入D内,加水至料浮起,以80℃蒸煮,约经2小时后,溶出所有糖分,除去渣,浓缩(《河南》)。 通常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人麦芽,搅合均匀,微火煎熬而成(《中华药海》)。

 

2.烘烤用火烘烤,烤泡服用或烊化兑服(《云南》)。

 

古法炮制

唐代有皆汤成下(《千金》),熬令焦,酒服法(《食疗》)。明清两代主要沿用熬焦酒服法(《通玄》)。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