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壳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海蛤壳 [hǎi ɡě ké ]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蛤壳
性味归经
味咸,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药材简介

海蛤壳,中药名。为帘蛤科动物文蛤和青蛤种海蛤的贝壳。具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主治肺热、咳火之咳嗽气喘,瘿瘤,痰核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0-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1、《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2、《本草汇言》: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

应用
应用

1、用于痰热喘嗽,痰稠色黄,不易咯出,常配海浮石、括楼仁同用,或配海浮石、海蚬壳、猪胆粉同用,如《中药临床与应用》之蛤胆片:治肝火犯肺,咳痰带血,常配青常研末服,如焦始散;如火郁肺胀,则可在黛蛤散的基础上配山栀、桑白皮、黄芩、梧楼同用;治阴虚火旺,咳嗽痰红,以蛤粉拌阿胶治之,以滋阴降火,止咳止血。

2、用于瘿瘤,痰核。海蛤壳味咸,能软坚散结。如治瘿瘤,常与海藻、昆布、海螵蛸同用,如《疡医大全》之四海舒郁丸;如情志抑郁,瘿瘤随喜怒消长者,加配青木香、广陈皮。治痹病,痰核,常配用夏枯草、牡蛎、浙贝母、玄参、山慈菇以降火软坚化痰。

3、用于水肿,淋证,白浊,遗精,带下诸证。治痰饮停滞,喘促水肿,胸胁胀满,不能平卧,常配用葶苈子、桑白皮、防己、郁李仁等药;治湿热下注之白浊,遗精,配黄柏同用;治湿热带下,配椿根白皮、车前子同用。

4、用于胃痛泛酸,如治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烟后研粉服或配乌贼骨、甘草、延胡索同用以制酸止痛,愈合溃疡。

5、用于湿热疮疡。海蛤壳煅后研末外用,能清热收湿敛疮,常配伍燥湿杀虫止痒药同用;治酒糟鼻,皮肤湿疹,黄水疮,可与青黛、石膏、轻粉、黄柏同研细末,麻油调敷,如《医宗金鉴》之青蛤散;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与铅丹、冰片共研末,液体石蜡调膏外涂;治阴汗,蛤粉与牡蛎粉等分研细末,盛绢袋内扑患处。

此外,海蛤壳还用于鼻衄不止,便血,蛤粉与槐花研末服;用于目翳,内障,雀目,蛤粉配谷精草或夜明砂与猪肝同煮,食后喝汤。

炮制
现代炮制

夏秋两季自海滩泥沙中淘取,去肉,洗净。生用或煅用、捣末或水飞用。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