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乌药 [wū yào]
始载于
《本草拾遗》
别名
矮樟、香桂樟、铜钱柴
性味归经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药材简介

乌药,中药名。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的干燥块根。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主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尿频,遗尿。

用法用量
乌药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0克。
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气血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孕妇及体虚者慎服。

应用
应用

1.治胸腹胁肋闷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乌沉汤(《和剂局方》),也可与薤白、瓜蒌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胀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术等,如乌药散(《圣惠方》),也可与香附、木香、陈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与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若寒凝气滞痛经,可与当归、香附、木香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


2.治肾阳不足、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小儿遗尿,常与益智仁、山药等同用,如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相关配伍
乌药配益智仁
乌药辛开温通,向上作用于脾、肺,可以顺气降逆、散寒止痛,向下温通肾与膀胱,辛温散寒;益智仁辛温芳香,既能温补肾阳,收敛固涩,又能温胃逐寒,暖脾止泻、固摄口水。乌药以行散为主,益智仁以温补收涩为主。
两药配伍,一散一收,温肾散寒、补脾肾、固涩小便的作用更强。用于治疗小便频数、小儿遗尿等。
乌药配香附
乌药辛开温通,顺气降逆,散寒止痛;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热,善于理气开郁,又能入血分,是妇科治疗月经不调的重要药物之一。香附偏于疏肝理气;乌药擅长顺气散寒。
两药配伍使用,可以起到行气消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凝气滞引起的腹满胀痛、腹泻等。
乌药配木香
乌药辛温开通,理气散寒止痛;木香辛散苦降,芳香化湿,可以调理三焦的气机,尤其适宜治疗脾胃气机停滞。乌药长于温散下焦寒湿,木香长于行散脾胃气滞。
两药配伍,理气化湿,散寒止痛。用于治疗脾胃寒湿气滞导致的胃脘、腹部的胀满疼痛、呕吐、打饱嗝、不想吃饭等。
乌药配沉香
乌药辛开温通,顺气降逆,散寒止痛,可以温肾散寒,治疗小便量多;沉香辛苦芳香,能醒脾开胃,祛湿化浊,行气止痛,并且本品入肾经,可以起到平喘纳气的功效。
两药配伍,可以共同降逆行滞、醒脾散寒。用来治疗寒凝气滞引起的脘腹胀痛、胸闷气短、呕吐等症。
乌药配当归
乌药辛温,具有行气解郁、散寒止痛的功效,偏于入下焦从而温散少腹的冷气;当归辛甘温,有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两药配伍,气血同治,具有较好调气理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受寒冷邪气或气血不和等引起的闭经痛经,产后腹痛,寒疝、睾丸偏坠冷痛等病症。
五香散
药物组成:乌药、白芷、枳壳、白术、高良姜、甘草、莪术。
功能与主治:行气消积,温中止痛。适用于食积伤脾,脘腹胀痛,泄泻不止,或妇人产前产后的腹痛。
萆薢分清饮
药物组成:萆薢、益智仁、乌药、石菖蒲。
功能与主治:温肾利湿,分清化浊。适用于下焦虚寒引起的膏淋、白浊,症见小便频数、浑浊不清。
天台乌药散
药物组成: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功能与主治:行气疏肝,散寒止痛。适用于肝经寒凝气滞证,症见小肠疝气,少腹牵引睾丸疼痛,偏坠肿胀,或者少腹疼痛。
暖肝煎
药物组成:当归、小茴香、枸杞子、肉桂、乌药、沉香、茯苓、生姜。
功能与主治:温补肝肾,行气止痛。适用于肝肾不足、寒凝肝脉证,症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怕冷喜暖。
炮制
现代炮制

未切片者,除去细根,大小分开,浸透,切薄片,干燥。

 

古法炮制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泡透,根据季节注意换水,防止发臭,及时捞出切片。如已在鲜时切片者,筛去灰屑。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