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导言(一)
2.导言(二)
3.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一)
4.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二)
5.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三)
6.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四)
7.感冒(一)
8.感冒(二)
9.感冒(三)
10.咳嗽(一)
11.咳嗽(二)
12.咳嗽(三)
13.哮病(一)
14.哮病(二)
15.哮病(三)
16.喘证(一)
17.喘证(二)
18.喘证(三)
19.肺痈(一)
20.肺痈(二)
21.肺痨(一)
22.肺痨(二)
23.肺胀(一)
24.肺胀(二)
25.肺胀(三)
26.心悸(一)
27.心悸(二)
28.心悸(三)
29.胸痹(一)
30.胸痹(二)
31.胸痹PBL(一)
32.胸痹PBL(二)
33.胸痹PBL(三)
34.不寐(一)
35.不寐(二)
36.不寐(三)
37.不寐(四)
38.癫狂(一)
39.癫狂(二)
40.癫狂(三)
41.痫病(一)
42.痫病(二)
43.痴呆(一)
44.痴呆(二)
45.胃痛(一)
46.胃痛(二)
47.胃痛(三)
48.胃痛(四)
49.痞满(一)
50.痞满(二)
51.呕吐(一)
52.呕吐(二)
53.呕吐(三)
54.噎膈(一)
55.噎膈(二)
56.呃逆(一)
57.呃逆(二)
58.腹痛(一)
59.腹痛(二)
60.泄泻(一)
61.泄泻(二)
62.泄泻(三)
63.痢疾(一)
64.痢疾(二)
65.痢疾(三)
66.便秘(一)
67.便秘(二)
68.肋痛(一)
69.肋痛(二)
70.肋痛(三)
71.黄疸(一)
72.黄疸(二)
73.黄疸(三)
74.积聚(一)
75.积聚(二)
76.积聚(三)
77.积聚(四)
78.臌胀(一)
79.臌胀(二)
80.臌胀(三)
81.头痛(一)
82.头痛(二)
83.头痛(三)
84.眩晕(一)
85.眩晕(二)
86.中风(一)
87.中风(二)
88.中风(三)
89.瘿病(一)
90.瘿病(二)
91.水肿(一)
92.水肿(二)
93.水肿(三)
94.淋证(一)
95.淋证(二)
96.淋证(三)
97.癃闭(一)
98.癃闭(二)
99.癃闭(三)
100.郁证(一)
101.郁证(二)
102.郁证(三)
103.血证(一)
104.血证(二)
105.血证(三)
106.血证(四)
107.痰饮(一)
108.痰饮(二)
109.痰饮(三)
110.消渴(一)
111.消渴(二)
112.消渴(三)
113.自汗、盗汗(一)
114.自汗、盗汗(二)
115.内伤发热(一)
116.内伤发热(二)
117.内伤发热(三)
118.虚劳(一)
119.虚劳(二)
120.虚劳(三)
121.癌病(一)
122.癌病(二)
123.癌病(三)
124.癌病(四)
125.痹症(一)
126.痹症(二)
127.痹症(三)
128.痉证(一)
129.痉证(二)
130.痉证(三)
131.痿证(一)
132.痿证(二)
133.痿证(三)
134.腰痛(一)
135.腰痛(二)
136.腰痛(三)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 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