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龙胆 [lóng dǎn]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地胆头、磨地胆、鹿耳草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药材简介

龙胆,中药名。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主治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龙胆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常规用量为3~6克。
龙胆内服时也可以入丸剂或者散剂。
龙胆还可以外用适量,煎水洗或者研末调搽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应用
应用

1.治湿热黄疸,可配苦参用,如苦参丸(《杂病源流犀烛》),或配栀子、大黄、白茅根等药用,如龙胆散(《圣惠方》);若治湿热下注,阴肿阴痒、湿疼瘙痒、带下黄臭,常配泽泻、木通、车前子等药用,如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2.治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多配柴胡、黄芩、栀子等药用,如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3.治肝经热盛,热极生风所致之髙热惊风抽搐,常配牛黄、青黛、黄连等药用,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或配黄柏、大黄、芦荟等药用,如当归芦荟丸(《宣明论方》)。

 

相关配伍
龙胆配茵陈
龙胆能够清除热邪、苦燥祛湿、清泻肝火、舒通胆道邪气;茵陈能够苦燥祛湿,还能疏通胆道邪气以消除黄疸。
两药配伍,可以增强清热利湿、调整肝胆气机的功效,可治疗肝胆湿热熏蒸,胆汁外溢导致的湿热黄疸。
龙胆配石决明
龙胆性味苦寒,入肝、胆经,能引导热邪向下,最终排出体外,是降泻肝胆实火的重要中药;石决明性味咸寒,质地重,入肝经,是清泄肝热、镇压肝内上升太过的阳气的重要中药。
两药合用,可以平息肝内上升的阳气,清除肝内过剩的火邪。适用于治疗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目昏痛、目赤肿痛,以及肝经火邪太盛,引动肝风导致的昏迷、手足抽搐等。
龙胆配苦参
龙胆能够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苦参可以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两药配伍,增强了清热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以及湿热下注导致的会阴发痒、带下黄臭等。
龙胆泻肝汤
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能与主治: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可治疗肝胆实火向上侵扰头面引起的头痛目赤,胁肋疼痛,口中发苦,耳聋,耳肿等;也能治疗肝经湿热下注导致的会阴肿痒、出汗,小便浑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当归龙荟丸
药物组成: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连、黄柏、黄芩、芦荟、青黛、大黄、木香、麝香、生姜。
功能与主治:清泻肝胆实火。适用于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胡言乱语,发狂等。
泻青丸
药物组成:龙胆、当归、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竹叶。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经火邪郁滞于体内,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以及小儿昏迷、热盛抽搐等。
耳聋丸
药物组成:龙胆、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地黄、当归、九节菖蒲、羚羊角、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利湿通窍。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内流脓等。
泻肝安神丸
药物组成:龙胆、栀子(姜炙)、黄芩、炒酸枣仁、柏子仁、制远志、地黄、当归、珍珠母、牡蛎、龙骨、蒺藜(去刺盐炙)、麦冬、茯苓、盐车前子、盐泽泻、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重镇安神。用于肝火亢盛,心神不宁所致的失眠多梦、心烦;神经衰弱症见上述证候者。
炮制
现代炮制

炮制方法:
1.龙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碎屑。
2.酒龙胆:取龙胆片或段,喷淋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龙胆片或段,用黄酒10kg。

炮制作用:
1.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泻火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
2.酒龙胆:升提药力,引药上行。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阴干。欲使时,用铜刀切去髭、土、头了,剉,于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
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润透后切段,晒干。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