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桑白皮 [sāng bái pí]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桑根白皮、白桑皮、桑皮、桑根皮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经。
功效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药材简介

桑白皮,中药名。为桑科桑属植物桑的根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喘,水肿。

用法用量
桑白皮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
肺虚咳嗽宜蜜炙用,其余情况生用。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应用
应用

1.治肺热咳喘,配地骨皮同用,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2.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配麻黄、杏仁、葶苈子等宣肺逐饮之药同用。


3.治肺虚有热而咳喘气短、潮热、盗汗者,也可与人参、五味子、熟地等补益药配伍,如补肺汤(《永类钤方》)。


4.治全身水肿,面目肌肤浮肿,胀满喘急,小便不利,配茯苓皮、大腹皮、陈皮等,如五皮散(《中藏经》)。

 

相关配伍
桑白皮配地骨皮
桑白皮入气分,主要功效为泻肺热而平喘;地骨皮的功能为清泄肺热,凉血退蒸。
两药一起使用,共同起到清泄肺热,止咳平喘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稠黏,身热口渴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治阴虚火旺,咳喘兼心烦,手足心发热。
桑白皮配茯苓皮
桑白皮味甘寒,擅长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茯苓皮味道甘淡平,擅长利水渗湿消肿。
两药一起使用,利水消肿的作用增强,适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可以收敛肺气、补肾、止咳,用于肺肾不足,咳嗽日久,痰少的治疗。
泻白散
药物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泄肺热,止咳平喘。适用于治疗肺热喘咳证。表现为气喘,咳嗽,皮肤蒸蒸发热,午后尤其严重。
补肺汤
药物组成: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黄芪、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滋阴润肺,补益肺气。适用于治疗肺肾阴虚,午后潮热,咳嗽痰多,气逆作喘,自汗盗汗;也可以治疗虚劳,短气自汗,易于感冒,时寒时热。
五皮饮
药物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功能与主治:行气利水消肿。适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头面四肢悉肿,按则凹陷,气喘胸闷,小便短少。
加味泻白散
药物组成:药物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桔梗、辛夷、黄芩、陈皮、木通。
功能与主治:宣肺清热。适用于治疗鼻痔(现代医学多指鼻息肉),气息不通,闻不出香臭,或味臭不可靠近,疼痛不能停止。
泻白糖浆
药物组成:石膏、桑白皮、瓜蒌子、葶苈子、麻黄、甘草、前胡、紫菀、款冬花、川贝母、苦杏仁、薄荷脑、紫苏叶油。
功能与主治:宣肺解热,化痰止咳。用于伤风咳嗽,痰多胸满,口渴舌干,鼻塞不通。
射麻口服液
药物组成:麻黄、射干、苦杏仁、桑白皮、白前、石膏、胆南星、黄芩、莱菔子、五味子。
功能与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热壅肺所导致的咳嗽、痰多稠黏、胸闷憋气、气促作喘、喉中痰鸣、发热或不发热、舌苔黄或黄白,或舌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炮制
现代炮制

炮制方法:
1.桑白皮:取原药材,刮净粗皮,洗净,稍润,切丝,干燥。筛去碎屑。
2.蜜桑白皮: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桑白皮丝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桑白皮丝,用熟蜜25kg。

炮制作用:
1.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生品性寒,泻肺行水之力较强,多用于水肿尿少,肺热痰多的喘咳。
2.蜜桑白皮:寒泻之性缓和,偏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喘咳,并常与补气药或养阴药合用。

 

古法炮制

《雷公炮灸论》
雷公云:凡使,十年以上向东畔嫩根。凡修事,采得后,铜刀剥上青黄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铜刀锉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药力。此药恶铁并铅也。

《中药大辞典》
桑皮:刷去灰屑,洗净,润透后切丝,晒干。
蜜桑皮:取桑皮丝,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皮丝100斤,用炼熟蜂蜜30斤)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