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皮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秦皮 [qín pí]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岑皮、秦白皮、(木寻)木皮、蜡树皮
性味归经
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药材简介

秦皮,中药名。为木犀科白蜡树属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的功效。主治湿热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取下树皮。

用法用量
秦皮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
外用适量,煎水洗眼,或取汁点眼。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用。

应用
应用

1.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常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药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治湿热下注之带下,可配牡丹皮、当归同用(《本草汇言》)。


2.治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可单用煎水洗眼;或配栀子、淡竹叶煎服,如秦皮疡(《外台秘要》)。若配秦艽、防风等用,可治肝经风热、目赤生翳,如秦皮汤(《眼科龙木论》)。

 

相关配伍
秦皮配黄连
秦皮擅于清热燥湿,止痢疾,清肝明目;黄连擅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二者配伍,可增强清热燥湿止痢,清肝明目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湿热壅滞肠胃引起的痢疾,以及肝火旺盛,向上攻冲头目引起的目赤肿痛。
秦皮配白头翁
秦皮能清热燥湿,还能收涩肠道,止痢疾;白头翁能清热解毒,清凉血热,止痢疾。
二者配伍,适用于治疗热毒深陷血分(热毒引起的温病发展至最深入的阶段或病位),下迫大肠引起的热毒痢疾,腹痛,很想解大便、便后有排便不尽的感觉,肛门灼热,粪便中有脓血。
秦皮配地榆
秦皮能清热燥湿,收涩肠道,止痢疾;地榆能清凉血热,收敛止血。
二者配伍,可增强收涩肠道,止痢疾,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湿热蕴积大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中有黏液和脓血,大便带血且长期不愈者。
白头翁汤
药物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治疗热毒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很想解大便、便后有排便不尽的感觉),肛门灼热,粪便有黏液脓血、脓血较多黏液较少,口渴总想饮水。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药物组成:白头翁、甘草、阿胶(烊化)、秦皮、黄连、黄柏。
功能与主治:清热止痢,益气养血。用于治疗产后腹泻痢疾,身体极度虚弱。
泻痢宁片
药物组成:黄芩、地锦草、秦皮、地榆。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泻止痢。用于治疗大肠湿热,血热毒盛,腹泻腹痛,便后有排便不尽的感觉;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秦皮接骨胶囊
药物组成:秦皮、川西小黄菊、龙骨、川贝母。
功能与主治:活血散瘀,疗伤接骨,止痛。用于治疗跌打,筋骨扭伤,瘀血肿痛。
金利油软胶囊
药物组成:黑芝麻、麻黄、甘草、秦皮、柴胡、制草乌、沉香、秦艽、黄连。
功能与主治:可宣肺气而平喘,且温补肾阳,收敛气机,还可改善小便淋漓不尽、小便量少不通。
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症见喘咳,白痰较多,胸憋气短,喘息较重甚至不自主出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见夜尿频急,排尿不畅,小腹坠胀,腰酸乏力,精神疲惫者。
炮制
现代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块或切段,晒干。

 

古法炮制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