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花椒 [huā jiāo]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香椒、大花椒、椒目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药材简介
花椒,中药名。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用法用量
花椒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6克。
外用时适量,煎汤熏洗,或者研末调敷。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禁服。孕妇慎服。

应用
应用

1.治外寒内侵,胃寒腹痛、呕吐等症,常与生姜、白豆蔻等同用。


2.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不思饮食等,与干姜、人参等配伍,如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3.治夏伤湿冷,泄泻不止,与肉豆蔻同用,如川椒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治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等,常与乌梅、干姜、黄柏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5.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泡洗不能已者,与吴茱萸、蛇床子、藜芦、陈茶、烧盐同用,水煎熏洗,如椒茱汤(《医级》)。


6.治湿疹瘙痒,单用或与与苦参、蛇床子、地肤子、黄柏等同用,煎汤外洗。

 

相关配伍
花椒配肉豆蔻
花椒药性辛散温燥,能温中散寒,温脾燥湿;肉豆蔻药性辛温而涩,入中焦脾胃,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
二药配伍,增强温中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夏天因感受湿冷邪气所导致的腹泻不止等病。
花椒配乌梅
花椒味辛、性温,味辛可以制服蛔虫,性温可以祛寒;乌梅味酸、涩,性平,味酸能安蛔,使蛔虫安静进而止痛。
两药配伍,互相取长补短,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用以治疗蛔虫病。
花椒配饴糖
花椒药性辛温燥烈,长于温中散寒止痛;饴糖药性甘温质润,长于补中缓急止痛。
两药合用,润燥相配伍,共同起到温中补虚、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胃脘、腹部寒冷疼痛、呕吐、四肢发凉。
花椒配苍术
花椒药性辛热燥散,长于温中止痛;苍术药性芳香燥烈,善于燥湿健脾。
两药配伍,可以增强燥湿健脾,温中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湿邪内阻所导致的泄泻。
大建中汤
药物组成: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功能与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适用于中焦脾胃阳气衰弱,阴寒内盛导致的脘腹剧痛证。症见腹痛连及胸部,痛势剧烈,疼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者胃脘、腹部有时可见块状物上下活动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发冷。
乌梅丸
药物组成:乌梅、蜀椒、干姜、人参、细辛、黄连、当归、附子、桂枝、黄柏。
功能与主治:温脏安蛔。适用于脏寒蛔厥证。症见胃脘、腹部阵阵疼痛,烦闷呕吐,不定时发作,吃东西就吐,甚至吐蛔虫,手足发冷;或者长久的泄泻、痢疾。
理中安蛔汤
药物组成:干姜、人参、白术、川椒、乌梅、茯苓。
功能与主治:温中安蛔。适用于中焦阳气不足导致的蛔虫腹痛,症见大便不成形,小便清,腹痛肠鸣,四肢发冷,饥饿不想吃饭,甚至吐出蛔虫。
连梅安蛔汤
药物组成:胡黄连、川椒、雷丸、乌梅、川柏、槟榔。
功能与主治:清热安蛔。适用于肝胃郁热,虫积腹痛,饥饿不想吃饭,吃饭就吐出蛔虫,甚至蛔虫活动引起胃脘疼痛、烦躁,手足发冷,脸红、口干燥。
冷哮丸
药物组成: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曲、胆南星、杏仁、甘草、紫菀、款冬花。
功能与主治:散寒涤痰。适用于寒痰引起的哮喘,症见背部感受寒邪,遇冷就会发作,咳嗽痰多,胸膈痞闷胀满,只能倚靠东西、不能躺卧。
炮制
现代炮制

炮制方法:
1.花椒:取原药材,除去椒目(另作药用)、果柄及杂质。
2.炒花椒:取净花椒,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出汗,呈油亮光泽,颜色加深,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

炮制作用:
1.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能。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生品辛热之性甚强,外用杀虫止痒作用较强。用于疥疮、湿疹、阴痒或皮肤瘙痒。
2.炒花椒:可减毒,辛散作用稍缓,长于温中散寒,驱虫止痛。用于脘腹寒痛,寒湿泄泻,虫积腹痛或吐蛔。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须去目及闭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须酒拌令湿,蒸,从巳至午,放冷,密盖,除向下火,四畔无气后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伤风,用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用。

《中药大辞典》
除去果柄及种子(椒目)。置锅内炒至发响、油出,取出,放凉。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