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青蒿 [Qīnɡ Hāo]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草蒿,廪蒿,茵陈蒿、邪蒿,香蒿,苹蒿,黑蒿,白染艮,苦蒿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药材简介

青蒿,中药名。为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的功效。主治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劳热骨蒸,暑热外感,发热口渴,疟疾寒热。茎叶旺盛生长时采收。

用法用量
青蒿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煎药时后下。
可鲜用绞汁服。也可入丸、散。
外用时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外洗。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注意事项

1.性味苦寒,脾胃虚寒的慢性胃炎、慢性腹泻者禁服。

2.青蒿素可以抑制心脏,心功能不全等心脏病患者不宜应用。

3.青蒿素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低血压患者不宜大量长期应用。

4.青蒿素有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

应用
应用

1.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邪伏阴分,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热病后低热不退等,常与鳖甲、知母、丹皮、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2.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常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鳘甲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3.治外感暑热,头昏头痛,发热口渴等症,常与连翘、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凉涤暑汤(《时病论》)。

 

4.如《肘后备急方》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或随证配伍黄芩、滑石、青黛、通草等药。本品芳香透散,又长于清解肝胆之热邪,可与黄芩、滑石、半夏等药同用,治疗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气机不利,寒热如疟,胸痞作呕之证,如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相关配伍
青蒿配知母
青蒿擅长清退虚热,除骨蒸劳热;知母善于滋阴润燥,泄肾中虚火。
二药配伍,可以起到滋阴清热除蒸的功效,适用于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发热、自觉有热规律性的从骨内向外透发、盗汗。
青蒿配白扁豆
青蒿能芳香化浊,清热解暑;白扁豆可解暑利湿,健脾和中。
二药配伍,可增强清解暑热,健脾利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暑热夹湿所致的发热头昏、恶心吐泻。
青蒿配黄芩
青蒿气味芳香可以透散,擅长清热截疟;黄芩味苦性寒可以燥湿,善于清泄湿热。
二药配伍,可增强清热燥湿截疟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湿热困阻少阳所致的同疟疾相类似的恶寒与发热反复而有规律地交替发作、胸部胀满不适、呕吐等症。
青蒿鳖甲汤
药物组成:青蒿、鳖甲、生地黄、知母、牡丹皮。
功能与主治:养阴透热。适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所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清骨散
药物组成: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虚热,退骨蒸。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表现为自觉有热规律性从骨内向外透发、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和两颧红赤、困倦、入睡汗出,醒后汗止、口渴心烦。
蒿芩清胆汤
药物组成:青蒿、淡竹叶、半夏、茯苓、黄芩、枳壳、陈皮、碧玉散。
功能与主治:清胆利湿,和胃化痰。适用于少阳湿热、气机不利、同疟疾相类似的恶寒与发热反复而有规律地交替发作、口苦、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咽下、腹部胀满不适、黄疸、胁肋部疼痛。
清暑饮
药物组成:青蒿露、六一散、荷叶、西瓜翠衣、绿豆皮、银花露、丝瓜皮、淡竹叶、白扁豆衣。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暑。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所致的身体无发热的感觉。
感冒止咳颗粒(糖浆,合剂)
药物组成:柴胡、葛根、山银花、连翘、黄芩、青蒿、桔梗、苦杏仁、薄荷脑。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表现为发热、遇风感觉冷,避风后缓解、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周身不适。
炮制
现代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古法炮制

《雷公炮灸论》

雷公云:凡使,唯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 凡采得叶,不计多少,用七岁儿童七个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晒干用之。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