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香薷 [xiānɡ rú]
始载于
《名医别录》
别名
香茹、香草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药材简介

香薷,中药名。为唇形科石荠苧属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地上部分。前者称青香薷,后者称江香薷。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水肿脚气。在开花时采收。

用法用量
香薷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0克。
香薷可入丸、散剂。外用时适量,捣敷。或煎汤含漱。
香薷用于发表,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须热服;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须冷服或为丸服。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1.性温,凡外感风热或温热、实热内炽、阴虚火旺等证不宜单味药长期服用。

2.辛温而散,有发汗之力,故表虚有汗、阴虚盗汗者忌大量长期服用。

3.有发汗之力,又有利尿作用,阴虚津液耗伤者忌长期服用;遗尿患者不宜长期服用;电解质紊乱者慎用。

4.有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肠蠕动的作用胃溃疡以及长期腹泻者不宜长期服用。

5.挥发油成分能刺激肾脏,使肾小球充血,故肾小球肾炎患者不宜多量久服。

6.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应用
应用

1.治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证,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和剂局方》)。

 

2.治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如深师薷术丸(《外台秘要》)。

 

相关配伍
香薷配白术
香薷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的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白术善于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两药配伍,能行水消肿,常用治水湿泛溢导致的全身水肿。
香薷配苦杏仁
香薷善于发汗解表,化湿和中;苦杏仁偏于宣肃肺气。
两药配伍,既能发散表邪,又能降肺理气和胃,常用治夏季外感寒湿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等。
香薷配金银花、连翘
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泄郁热。
三药配伍,辛凉透热,常用治夏季外感寒湿,内郁而化热或外感暑热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口渴者。
香薷配生石膏
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化湿和中,为夏季解肌透表退热的要药;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辛散表热,又清解暑热。
两药配伍,具有清热解暑、透表退热的作用,常用治暑热外感、高热烦渴无汗者。
香薷散
药物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能与主治: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适用于阴暑,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部和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畅等。
新加香薷饮
药物组成:香薷、金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功能与主治:祛暑解表,清热化湿。适用于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等。
扁豆汤
药物组成:扁豆叶、香薷叶、木瓜、干姜。
功能与主治:解表和中,散寒化浊。适用于霍乱吐利。
暑湿感冒颗粒
药物组成:藿香、佩兰、紫苏叶、白芷、香薷、防风、半夏、陈皮、苦杏仁、茯苓、大腹皮。
功能与主治:消暑祛湿,芳香化浊。用于暑湿感冒,表现为胸闷呕吐、腹泻便溏、发热、汗出不畅。
炮制
现代炮制

除去残根和杂质,切段。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采得,去根,留叶,细剉,曝干。勿令犯火。 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