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地榆 [dì yú]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黄瓜香、玉札、山枣子
性味归经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药材简介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根。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主治血热便血、痔血、崩漏证,水火烫伤,湿疹,疮疡痈肿等。

用法用量
地榆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15克,或入、丸散。
外用时适量,水煎洗浴、湿敷,研末撒布或麻油调涂。
用于止血时,适合炒炭用;用于凉血、解毒敛疮时,适合生用。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1.地榆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

2.对于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3.地榆药液经高压消毒后,其抑菌力明显减弱,甚至丧失。

应用
应用

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相关配伍
地榆配茜草
地榆可以凉血止血;茜草既能凉血止血,又能化瘀止血。
两药配伍,增强凉血止血的作用,又无凉遏留瘀的弊端,适用于血热出血引起的各种证候,多用于便血、痔血、崩漏等下部出血证。
地榆配冰片
二者均为苦寒之品,能泻火解毒、敛疮生肌。
两药同用,外治诸疡,能协同增效,适用于疮疡溃后日久不敛、水火烫伤、皮肤溃烂。
地榆汤
药物组成:地榆、甘草。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痢不止的症状。
清肠饮
药物组成:银花、当归、地榆、麦冬、元参、生甘草、薏苡仁、黄芩。
功能与主治:活血解毒,滋阴泻火。适用于大肠痈。
地榆丸
药物组成:地榆、当归、阿胶、黄连、诃子肉、木香、乌梅肉。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止痢。适用于泻痢或血痢。
止血灵胶囊
药物组成:扶芳藤、蒲公英、黄芪、地榆。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益气止血。适用于气虚血热所致的出血证,症见月经过多、崩冲漏下、产后恶露不净、痔疮出血、鼻出血;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岀血、放环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消痔软膏
药物组成:熊胆粉、地榆、冰片。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消肿止痛。适用于炎性、血栓性外痔及Ⅰ、Ⅱ期内痔属风热瘀阻或湿热壅滞证。
创灼膏
药物组成:石膏(煅)、炉甘石(煅)、甘石膏粉、苍术、木瓜、防己、延胡索(醋制)、黄柏、郁金、虎杖、地榆、冰片、白及。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适用于烧伤、冻疮、压疮、外伤、手术后创口感染、慢性湿疹及常见疮疖。
炮制
现代炮制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

 

古法炮制

《中药大辞典》
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
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