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附子 [fù zǐ]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附片、生附子、黑顺片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药材简介

附子,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

用法用量

附子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3~15克,需要先煎、久煎。
附子有毒,煎汁内服时应当先煎0.5~1小时,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附子还可以入丸、散。外用时适量,研末调敷。
附子内服时宜用炮制品,生品外用。

注意事项

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一般不与半夏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需包煎防止绒毛刺激呼吸道,且需先煎1-2小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应用
应用

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相关配伍

附子配当归
附子辛热燥烈,善于温补阳气;当归甘温滋润,善于补养肝血。
因阴根于阳,气能生血,二药合用,附子得当归则入血分,当归得附子则温运力强,有阴阳兼顾的妙用。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大便下血,以及阳虚寒凝兼挟瘀血引起的痛经、经闭等。
附子配桂枝
附子辛热善走,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逐湿止痛;桂枝味辛可以散风邪,温通经脉。
两药合用,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络除痹的作用增强,常用于治心阳衰弱出现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以及寒痹疼痛剧烈等症。
又因桂枝能温通卫阳,解肌发汗;附子善于补火助阳。二者配伍,有助阳解表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外感风寒。
附子配人参
附子辛甘大热,善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人参甘温,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两药合用,共同发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阳气暴脱出现的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附子配白芍
附子辛热温肾壮阳;白芍甘酸敛阴缓急。
两药配伍,一温一凉,一辛散一酸收,既可用白芍补虚和营的功效缓解附子劫夺营阴的弊端,又可取附子斩将夺关的力量,避免白芍酸收之性,如此相反相成,通痹止痛的作用更强。常用于治疗痹证寒邪偏盛的情况。
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热温阳可以治虚寒;黄连苦寒清心可以治实热。
两药合用,以黄连的苦寒、附子的辛热而达寒热互制、清温并施的目的。治疗上热下寒、寒热格拒证。
四逆汤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适用于心肾阳衰寒厥证,常见表现为手足发冷明显,怕冷蜷卧,疲惫想睡觉,面色苍白,腹痛,腹泻,呕吐不渴。
白通汤
药物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能与主治:破阴回阳,宣通上下。适用于少阴病阴盛戴阳证,常见表现为手足冰凉,腹泻,面部发红等。
麻黄细辛附子汤
药物组成:麻黄、细辛、附子。
功能与主治:助阳解表。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表现为发热,怕冷明显,增添厚衣被而寒冷,神疲乏力而想睡觉;还可以治疗暴哑,表现为突然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能说话,或咽喉疼痛,怕冷发热,疲惫想睡觉,舌淡苔白。

炮制
现代炮制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先须细认,勿误用。有乌头、乌喙、天雄、侧子、木鳖子。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旁尖;乌喙皮上苍,有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周遭,底陷,黑如乌铁;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并得侧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患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丧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个重一两,即是气全,堪用。
夫修事十两,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
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 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薄切,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令干用。
凡使,须阴制,去皮尖了,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

《中药大辞典》
淡附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净,置锅内与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开后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取出,晒晾,反复闷润数次,润透后切片,晒干。(每盐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炮附片: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竦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为度,取出放凉。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