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蚕沙 [cán shā]
始载于
《本草纲目》
别名
原蚕屎、晚蚕沙、蚕砂
性味归经
甘、辛,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和胃化湿。
药材简介

蚕沙,中药名。为蚕蛾科家蚕属动物家蚕蛾幼虫的粪便。具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湿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吐泻转筋,风疹、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
蚕沙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5~15克。
蚕沙煎汁内服时,应用布包好再进行煎煮。
蚕沙也可以入丸剂、散剂。
蚕沙外用适量,可以炒热后热敷在皮肤表面,也可以煎水后擦洗患处,或研末后敷在患处。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不宜用于肝肾亏损,血虚失于荣养的腰膝酸软冷痛。

应用
应用

1.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者,《千金方》单用蒸热,更熨患处。

 

2.治风湿寒痹,配羌活、独活、威灵仙等同用。

 

3.治风湿热痹,肢节烦疼,与防己、薏苡仁、栀子等配伍,如宣痹汤(《温病条辨》)。

 

4.治湿浊中阻而致的腹痛吐泻转筋,常配木瓜、吴茱萸、薏苡仁等,如蚕矢汤(《霍乱论》)。

 

5.治风疹,湿疹,可单用煎汤外洗,或与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等同用。

 

炮制
现代炮制

收集后晒干,簸净泥土,除去轻粒及桑叶的碎屑。

 

古法炮制

唐代有炒法(《理伤》)。宋代有焙(《证类》),醋炒,糯米炒,醋浸焙干法(《总录》)。明代有炒黄,炒去皮,炒赤、烟尽为度(《普济方》),麻油浸研法(《通玄》)。清代增加了盐炒(《本草述》),酒炒法(《得配》)。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