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麦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浮小麦 [fú xiǎo mài]
始载于
《本草汇言》
别名
浮麦、小麦粉、浮水麦
性味归经
甘,凉。归心经。
功效
固表止汗,益气,除热。
药材简介
浮小麦,中药名。为禾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的功效。主治自汗,盗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用法用量
浮小麦可以生用或炒用,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30克。
研末服,3~5克。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对于表邪未尽,汗出者忌用。

应用
应用

1.治自汗、盗汗者,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

 

2.治气虚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

 

3.治阴虚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药同用。

 

4.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药同用。

 

相关配伍
浮小麦配麻黄根
浮小麦味甘、咸,性凉,甘能益气,凉可清热,入心经,能收敛心液,养心退热,具有益气除热,固表止汗的功效;麻黄根味甘、涩,性平,入肺经,具有收敛固护止汗的功效。
二药配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起到益气养心,清热除烦,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治疗体质虚弱多汗、经常出汗且在活动后出汗增多不止,以及阴虚有热引起的睡觉时出汗但醒来又停止出汗等病症。
浮小麦配黄芪
浮小麦味甘性凉,入心经,具有益气,清热除烦,养心退热止汗的功效;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益的作用,能够补益肺脾,扶正气,固护卫气、体表,使皮肤肌肉紧密而起到止汗的功效。
二药配伍,具有益气固表,养心清热,止汗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劳损伤、卫气不固、皮肤肌肉不紧密引起的表虚经常出汗且在活动后出汗增多等病症。
浮小麦配酸枣仁
浮小麦甘凉,枯浮体轻,善走表止汗,可除虚热骨蒸;酸枣仁甘酸而平,既能养心血而宁心神,又能敛心液而止虚汗。
二药配伍,养心敛汗之功增强,多用于虚热内生,心液外泄所致的自汗、盗汗等。
牡蛎散
药物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
功能与主治:收敛阴液止汗,益气固表。适用于治疗自汗,以及盗汗等。可见经常出汗、睡觉时加重、心慌、胆怯容易受到惊吓,以及气短、心烦疲倦、舌色淡红等。
更年安片
药物组成:地黄、泽泻、麦冬、熟地黄、玄参、茯苓、仙茅、磁石、牡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首乌藤、制何首乌、浮小麦、钩藤。
功能与主治:滋阴清热,除烦安神。可用于治疗肾阴虚导致的绝经期前后的各种病症,症见阵发性发热汗出、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烦躁不安;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
夜宁糖浆(颗粒)
药物组成:合欢皮、灵芝、首乌藤、大枣、女贞子、甘草、浮小麦。
功能与主治:养血安神。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导致的失眠、多梦、头晕、乏力;以及出现上述症状的神经衰弱的人。
卫表不固证、气阴两虚证
浮小麦15~30克,红枣10克。
将浮小麦与红枣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汤多次饮用。
将浮小麦炒香,研为细末,枣汤或米汤送服,每次2~3克,每日2~3次。
炮制
现代炮制

净制拣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即得(《中国药典》1963年版)。

炮制炒制:取净浮小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规范》)。

 

古法炮制

明代有微炒法(《入门》)。清代有焙(《食物》),童便炒为末法(《丛话》)。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