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茜草 [qiàn cǎo]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舌草、血见愁、地苏木、活血丹、土丹参、红内消等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经。
功效
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药材简介

茜草,中药名。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和根茎。具有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的功效。主治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及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

用法用量
茜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0克。可研末入丸、散。外用适量。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止血宜炒炭用,活血祛瘀、通经宜生用或酒炒用。
注意事项

少数患者服药后有恶心、呕吐及轻度血压升高反应。

应用
应用

1.治咯血、尿血茜草9g,白茅根30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2.治跌打损伤:茜草根30-60g,水酒各半炖服;或茜草根和地鳖虫各15g,酒水各半炖服。(《福建药物志》)


3.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120g,白酒500g.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人酒内1星期,取酒炖温,空腹饮。第一次婴伙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日1次。服药后7d不能下水。(《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4.治黄疸:茜草根水煎代茶饮。(《本草汇言》引《方脉正宗》)


5.治肾炎:茜草根30g,牛膝、木瓜各15g,水煎备用。另取童子鸡1只,去肠杂,蒸出鸡汤后,取汤一半同上药调服,剩下鸡肉和汤同米炖吃。(《福建药物志》)


6.治牙痛:鲜茜草30-60g。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相关配伍
茜草配白及
茜草味苦性寒,可凉血止血兼能化瘀;白及质黏味涩,擅长收敛止血。
两药配伍,一散一收,可增强止血功效但不会导致血行凝滞,适用于热入血分,血液异常运行导致的肺胃出血证,如咳血、吐血等。
茜草配黄芪
茜草味苦性寒,可凉血行瘀又可止血;黄芪味甘性温,能益气健脾、摄血。
两药配伍,寒温并用,补行兼施,可起到益气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失于统摄所致的月经过多或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
茜草配当归
茜草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当归能养血活血,调经止痛。
两药配伍,可起到养血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血行不畅出现的经闭、跌打损伤等证。
茜草饮
药物组成:茜草。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所致的吐血不止。
茜梅汤
药物组成:茜草根、艾叶、乌梅肉。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适用于无定时的衄血(鼻出血)。
固冲汤
药物组成:生黄芪、炒白术、山茱萸、生杭芍、棕边炭、煅龙骨、煅牡蛎、五倍子、茜草、海螵蛸。
功能与主治:固冲摄血,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肾亏虚,冲脉受损,固摄失职的证候,表现为猝然血崩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血色淡质稀、头晕、四肢冰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
茜根散
药物组成:茜草、黄芩、栀子、阿胶。
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病所致的大便脓血不止。
参茜固经颗粒
药物组成:党参、地黄、白术、白芍、女贞子、墨旱莲、茜草、槐米、大蓟、小蓟、蒲黄、山楂。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止血。用于气阴两虚、热邪侵入血分,导致血行失常所致的月经失调,表现为经行提前、经血量多有血块、月经淋漓不净、口干喜饮、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放置宫内节育环后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炮制
现代炮制

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古法炮制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只是味酸、涩,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患内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气散。
凡使茜根,用铜刀于槐砧上剉,日干。勿犯铁并铅。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