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刺蒺藜 [cì jí lí ]
始载于
《本草衍义》
别名
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子、白蒺藜、杜蒺藜、土蒺藜、白蒺藜、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黎、蒺黎蓇葖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平;归肝、肺经;有小毒
功效
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祛风止痒,散结消瘀。
药材简介

刺蒺藜,中药名。为蒺藜科蒺藜属植物蒺藜和大花蒺藜的果实。具有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祛风止痒,散结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头痛烦躁,失眠多梦等;肝气郁结之胸胁胀痛,乳汁不通,可单用本品研末服或配伍其他通乳药物;风热上攻,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白癜风;积聚、瘰疬、乳岩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水 煎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辛散,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应用
应用

1、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2、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3、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4、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5、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6、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7、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8、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9、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10、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11、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纲目》)

12、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相关配伍

1、刺蒺藜配沙苑子:刺蒺藜辛苦,微温,性升而散,长于平肝以治上;沙苑子甘温,柔润而降,善于补肾以治下。二药合用,一升一降,平抑肝阳而补益肝肾。

2、刺蒺藜配制首乌:刺蒺藜清肝平肝,祛风明目,行血祛瘀;制首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二药合用,行补兼施,散风邪,滋肝肾。适用于头痛头晕,须发早白。

3、刺蒺藜配白僵蚕: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肝气郁结不疏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蚕祛风解痉。二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适用于肝风上扰之头痛、头晕诸证。

4、刺蒺藜配滁菊花:二药均能平肝明目。然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二药合用,一柔一刚,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适用于肝阳上扰或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

5、刺蒺藜配川楝子:刺蒺藜苦泄辛散,疏肝解郁;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气止痛。二药合用,疏肝和胃。适用于肝气横逆犯胃、胁痛。

6、刺蒺藜配合欢皮:刺蒺藜疏肝解郁;合欢皮宁心祛瘀,消肿止痛。二药相伍,适用于血虚肝郁,胸胁刺痛,周身瘙痒。

炮制
现代炮制

8-9月果实由绿色变成黄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几天,脱粒,再晒干。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