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基本信息
药品名称
乌梅 [wū méi]
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别名
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性味归经
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药材简介

乌梅,中药名。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

用法用量
乌梅水煎服,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也可以入丸、散剂;外用适量,可以烧灰存性,研末撒或者调敷。
乌梅止泻适合炒炭用;乌梅敛肺、生津、安蛔适合生用。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注意事项

不宜多食久食。

应用
应用

1、治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配罂粟壳、杏仁等同用,如一服散(《世医得效方》)。

2、治久泻,久痢,可配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取其涩肠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黄连,亦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如乌梅丸(《圣惠方》)。

3、治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配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4、治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配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书》)。

相关配伍
乌梅配甘草
乌梅味酸而涩,善于敛肺止咳,同时酸能生津,有生津止渴的功效;甘草味甘质润,性质平和,归肺经,有补益肺气,润肺止咳的功效。
两药配伍,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润肺脏、敛肺气、止咳嗽,可用于治疗虚热消渴,干咳久咳等。
乌梅配黄连
乌梅味酸,有涩肠止泻,和胃生津,安蛔止痛的功效;黄连味苦性寒,善于清除脾胃大肠湿热,是治疗湿热泻痢的常用药物,也可以清中焦的湿火,制酸止呕。
二药配伍,清热燥湿而不伤阴,生津涩肠而不留邪,一起发挥清热泻火,燥湿固肠,解毒止痢的功效;同时蛔虫得酸则安,得苦则下,可以用于治疗蛔虫病,长时间腹泻、痢疾,湿热未尽,阴液受损等。
乌梅丸
药物组成:乌梅、细辛、桂枝、炮附子、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川椒、当归。
功能与主治:温脏安蛔。适用于蛔厥证,表现为腹部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食后呕吐,甚至吐蛔,手足冰凉,或久痢久泻。
九仙散
药物组成: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
功能与主治:敛肺止咳,益气养阴。适用于久咳肺虚证,表现为久咳不已,咳嗽严重的时候甚至气喘自汗,痰少而黏等。
小儿泻速停颗粒
药物组成:地锦草、茯苓、儿茶、乌梅、焦山楂、白芍、甘草。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缓急止痛。用于小儿湿热壅遏大肠所致的泄泻,表现为大便稀薄如水样、腹痛、食欲差;小儿秋季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见上述证候者。
固肠止泻丸
药物组成:乌梅(或乌梅肉)、黄连、罂粟壳、干姜、木香、延胡索。
功能与主治: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泄泻,表现为腹痛腹泻、两胁胀满;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小儿康颗粒
药物组成:太子参、白术、茯苓、山楂、葫芦茶、麦芽、白芍、乌梅、榧子、槟榔、蝉蜕、陈皮。
功能与主治:健脾开胃,消食化滞,驱虫止痛。用于脾胃虚弱,食滞内停所致的腹泻、虫积,表现为饮食积滞、食欲减退、烦躁不安、精神疲倦、脘腹胀满、面色萎黄、大便稀不成形等。
炮制
现代炮制

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
收藏
礼包

扫码添加客服好友

免费获得学习礼包
下载

扫码下载

知源中医APP